辽宁清原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资源服务
示范服务
作者: 清原站 更新时间: 2018-07-23

原站在开展科学研究的同,积极推广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在林区直接推广应用示范,相关成果服务于东北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绿水青山建设工程和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通过森林保育技术的实施,在提升森林质量与生态功能(主要是水源涵养功能)的同时,通过提高林下资源利用效率,提升林区经济发展水平、促进林农脱贫致富;同时还通过科学普及,公众服务、技术推广等,发展林区特色产业,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成果推广:

① 国家采纳的战略咨询报告,推动相关部门制订了法律、法规,全面有效保护了我国森林凋落物资源,原国家林业局制订了《关于加强森林凋落物及腐殖质开发利用管理的通知》(林资发[2008]170号),将森林凋落物纳入资源保护范畴实施依法监管(附件8);商务部/海关总署发布2008年第96号令《公布禁止出口货物目录》(附件8),增加了禁止出口森林凋落物项目。这些法律、法规的制订与实施,有效地保护了森林凋落物,对于保护森林资源、控制水土流失、提升涵养水源等功能产生了重大影响。

② 地方行业部门、企业应用研究成果,编制森林保育、林下资源高效利用等技术实施方案,取得显著社会、生态与经济效益:研究成果东北东部山区森林保育与林下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在中国龙江森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所辖林业局、中国吉林森林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所辖林业局,以及吉林东部山区、辽宁东部山区开展了广泛的推广应用,三年累计推广面积193ha,不仅促进了林业行业的科技创新与进步,也提高了林业生产效率,取得显著的生态与社会效益(附件12);研究成果东北次生林生态系统经营基础、技术与应用应用于林业的生产实践中,建立次生林生态恢复与定向经营技术示范区12ha,成为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示范县(清原县)建设的样板。

技术示范

清原站在开展各项研究工作的同时,坚持基础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将基础研究成果应用到森林生态系统经营与管理之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技示范效果。首先,将水源涵养林结构调控技术应用于浑河上游的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形成多种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建立水源涵养林综合试验示范区(1000 ha);集成林下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建立林下中草药、山野菜、林蛙养殖等科技示范基地2230 ha;近三年,累计推广林下资源高效利用技术5ha,发展林下参、山野菜和林蛙养殖等产业,据应用地区测算,项目推广使5.1万林农脱贫(人均收入达到3442元/年为近三年脱贫标准),估计经济价值约5.3亿元。

依托辽宁省农村科技特派团项目,建立清原农林科技试验示范推广基地与辽宁省林业厅共建辽宁省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与示范基地、依托辽宁省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重点实验室,在清原站成立辽宁省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等。上述试验示范基地的建立对于改善地方生态环境,推动当地人民快速致富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清原县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科技先进县、全国森林经营示范县。2011清原站辽宁省科技特派行动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科普宣传:

① 宣传科学知识推广林区实用技术: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科普资源等形式,推广项目集成的林下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在典型地区建立了四位一体林下资源利用技术保障体系:政府、科技、企业、合作社合力开展林下资源开发利用,形成林农产业化新格局。近3 年来,共举办培训班34次、培训人员>2380人,带动农户3.6万户,发放科普资料10万余份(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7, 32(8): 908-909);在保证森林保育前提下,推广林下资源开发实用技术,促进林区经济发展,使林农脱贫。通过举办防护林营建关键技术培训班和讲座,培训关键干部人员50人,累计培训技术人员~2000人;其中,构建关键技术于2010年在整个三北地区进行实施, 3年累计节约经济费用为5.25亿元。防护林关键经营技术在三北地区累计推广面积45万公顷,创造生态经济价值约81978万元。

通过组织科普活动,传播科学知识:通过组织大、中、小学学生参与“体验生物的奥秘”、“自然教育森林之旅”、“探索塑造未来”等科学夏令营、研学营等活动,提高学生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认知与了解,提高学生对森林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每年科普开放150多天,组织各类科普活动科普服务500多人次,2018年被评定为辽宁省科普基地。

③通过电视、报刊等媒体,宣传报道相关研究成果:《中央电视台》(2018,12,24)报道了清原站在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评估的重大成果“绿色长城”,《辽宁电视台》(2019,6,14)宣传了清原站在林下资源利用方面取得的成就;同时在《中国科学报》(2015,7,6)、《科学网》(2017,4,5)、《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5,6)等报刊、网络媒体广泛宣传清原站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实用技术、森林复合经营模式等,有效地唤起民众对森林资源(凋落物)的保护意识、提高了林区资源高效利用程度与水平,全面提升了基层林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提高林业的整体经营管理水平。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qyf@cern.ac.cn TEL:024-83970610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